【媒體報導】海洋團體發起吃台灣好魚宣言 邀民眾共譜永續海鮮新樂章
Post Update by 小編 on 2019-05-07 11:01:04
 
      台灣四面環海,夏天是愛海季節。然而本該是物產豐饒的台灣海洋,二十多年來卻逐漸黯淡失色,海洋生物資源枯竭成為全球關注海洋的重點,漁業永續管理與環保海鮮更是重中之重。自2009年,中央研究院邵廣昭研究員引入《魚線的盡頭》紀錄片中文版,並推出《台灣海鮮選擇指南》,十年來,許多環保團體透過環境教育或食魚教育,喚醒民眾消費對海洋的影響力;當然,更有漁民身體力行,接受具法律強制力的漁業永續管理,在科學家建議的魚兒產卵或成長時節休漁,例如螃蟹、鯖魚,並依法或主動申報漁獲內容。

全台募集200家 吃好魚店家
       為了持續深化「吃好魚、愛海洋」生活行動,財團法人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(簡稱海漁基金會)特別選在2019年立夏,與台灣海龍王愛地球協會、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共同發起「吃台灣好魚宣言」,呼籲台灣消費者選購台灣國產海鮮,尤其是優先選購管理良好的野撈海鮮,並支持國家推動永續漁業管理政策,期待為永續海鮮運動翻過新樂章。未來一年,邀集全台各地至少200家餐飲店,供應台灣鯖魚、鬼頭刀或石花菜料理;海漁基金會特別以「台灣鯖魚蛋餅」拋磚引玉,期待民眾每天愛海洋從早餐開始,並為未來實現「台灣永續海鮮標章」打下基礎。

支持國產海鮮
     「台灣民眾購買國產海鮮、支持漁民保育的努力,是台灣永續海鮮最重要的基礎。」海漁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表示,台灣幸運地處海流交織的亞熱帶海域,沿近海生產的海鮮具有「高品質、商品四季多樣」特性,角色難以被養殖漁業或遠洋漁業完全取代。但由於漁業資源銳減與國人採購習慣改變的雙重衝擊,尤其年輕世代,少有機會廣泛認識台灣沿近海海鮮與漁法,許多人不知道台灣鯖魚是沿近海最大宗漁獲,挑選海鮮時,往往無意識選擇進口海鮮如外國鯖魚,間接使得台灣漁業體質調整的步伐較為辛苦。
   
      長期推動「永續海鮮標章」概念的台灣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副理事長、目前也是高雄市議員林于凱指出:「認證機制在農業、雞蛋或漁業的推動,是一條漫長的路,但對於具有理想性的生產者,卻是非常重要的支持。如果沒有讓消費者理解,產品背後生產過程的差異,從而提高對環境友善的產品價值(價格),那麼很現實的,很少生產者會願意投入。從選購有產銷履歷產品的概念,讓消費者認識台灣海洋的水產品,用消費力量帶動台灣海漁業資源更有效的管理。」

       而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在台灣白海豚保育運動中,對於如何追求「漁業永續與海洋保育」雙贏,更是格外有感觸。台灣西部海域供應許多台灣美味海鮮,例如午仔魚、金鯧(布氏鯧鰺),因此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陳秉亨認為:「有保育思維的漁法管理,例如在近岸生態敏感的海域劃設禁漁區、依照生物繁殖生長特性調整禁漁期,都能幫助台灣海洋生態生生不息,漁民收提升共榮,民眾也才能代代吃到台灣好魚。」

     「吃台灣好魚宣言」連署活動從5月6日立夏起,至8月7日夏季最後一天,民眾搜尋"海漁基金會",在官網的活動網頁連署宣言、tag五名好友公開分享,就可在合作店家兌換台灣鯖魚蛋餅一份,還有機會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參加抽獎,獎品有小琉球鬼頭刀純魚鬆、卯澳灣石花菜DIY包-蔬食也能響應永續海鮮運動。詳情請上https://goodfish.toff.org.tw/ 活動網頁。
  • 本文標籤:
回應本篇 ▼
姓名(*必填)
信箱(*必填)
網站

拖動滑塊驗證